思政教育
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获评“我心中的思政课”省二等奖
学部党委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按学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守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党政班子深入课堂听课。制定《未来设计学院外籍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落实外籍教师意识形态把控,配备政治素治过硬的助教。制定《未来学部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落实课程教材选用、审核及专项检查。
传承弘扬“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思政工作传统,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师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高质量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 团校邀请市委党校专家深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实施“党委书记上讲台”工程。举办建党、国庆、中国航天日等重大节庆日系列活动,组织大潮起珠江、中共三大会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访,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哈工大八百壮士”宣讲,打上哈工大烙印。坚持用青年的方式影响青年,拍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思政微电影《研途》,获评黑龙江省“我心中的思政课”二等奖,党史学习实践团获评广东省重点团队,获评广东省高校主题团日竞赛“百优”项目等。涌现出深圳市“优秀学生干部”、校“十佳英才”等先进个人,以及深圳市“优秀学生会”等优秀团学组织。
全覆盖的课程思政提高立德树人成效,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大赛一等奖
落实《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邀请课程思政专家谭羽非教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建筑类专业强化工程伦理与工匠精神培育;经管类注重经世济民情怀与诚信法治意识培养;艺术类突出美育与文化自信;人文类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4门课程获评校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师获校级思政大赛一等奖、深圳市课程思政金课一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二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构建师生交流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师生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
学院领导常态化开展师生谈心谈话,党政联席会每月定期分析研判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师生问题。严格执行《教职工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办法》《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师生意见快速反馈机制,校区师德师风问题调查处理小组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第一时间进行合理处置,对受处理师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跟踪帮扶。
本科地位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本科教学为核心的师资体系
学部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理念,在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数字智能时代全方位挑战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本科教育教学为核心的顶层设计体系,全面强化本科教育的战略定位与组织保障。学部党委会与党政联席会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本科教育纳入重大议事日程,定期研判教学发展态势与关键问题。学部与学院主要领导牵头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统筹规划教育发展、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切实履行领导主体责任,以制度化机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在师资体系建设方面,学部将本科教学作为教师聘任、考核与晋升的核心依据,严格实施人才引进本科课程试讲准入制度。在绩效考核中突出教学贡献导向,单设教学型职称晋升通道,同步建立教学事故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师德与质量一票否决。目前,学部实现教师全员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年均人均课时超过100学时,从机制到实践全面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系统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把控本科教学质量
未来学部建立了“组织-过程-监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四个强化”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发布16项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强化组织架构,由学部教学委员会和基层教学组织(建筑学院2系4个教研室,经管学院7个核心课程群,未来设计学院2个专业教学组,及人文、外语和体育教学组)落实教学任务和教学研讨。三是强化过程管理,每年根据当年所施行的培养方案,制定执行计划,并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专家对各门课程的学分执行、授课方式、教学纪律、组织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审查。课程大纲跟随培养方案同步调整,学部教学委员会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培养方案编制、修订和执行计划调整工作。四是强化质量监控:建立学部教学督导委员会,实施“学部-学院-专业-教师”四级教学档案交叉检查制度和"督导-领导-同行"三级听课制度,实现教学档案检查和听课全覆盖,并通过反馈机制建立质量闭环管理流程,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产学研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完善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未来学部构建产学研社融合的开放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的前沿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共建46家实习基地(含国际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迈瑞医疗等领军企业),创新“企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让本科生通过实践课堂走进上市公司了解业界前沿;与12家头部设计院签署协议,常态化聘用资深建筑师、规划师进入本科教学工作;与知名企业联合授课,企业导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形成了“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
教学队伍
构建国际化高水平,学缘结构开放的师资队伍
未来学部通过吸引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大湾区学术资源和深圳产业优势,构建了开放协同的教师发展体系。现有学科教师106人,其中80%拥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曾学习或工作于伦敦政经学院、MIT、ETH Zurich、UC Berkeley、UAL等名校及谷歌等公司,包括8位外籍教师,具有多元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多位教师具有华为,Google等著名企业工作经验。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学术联盟平台,邀请海内外顶尖学者进行授课;建筑学院与设计学院依托深圳“设计之都”行业资源,形成5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强化项目实践教学。此外还有人文艺术、外语和体育教师40人,为学部提供了强大的通识教育支撑。
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助力科研育人
未来学部在设计、建筑和经管领域构建了多个高水平团队,教师通过担任学业导师,项目导师和毕设导师等方式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
(1)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向致力于培养跨学科创意人才,专注于数字创意表达、交互艺术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主要领域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与游戏设计、交互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叙事方法。涉及学科广泛,如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索用户情感与文化需求,创作富有创新性、沉浸感和影响力的数字艺术作品与体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互艺术设计、数字动画与虚拟现实、跨媒体叙事、用户情感体验研究等。
(2)智能系统设计:智能系统设计方向是一个以跨学科为核心的新兴研究领域,结合了设计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智能系统设计的创新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工业4.0、机器人技术和AIot等先进技术和流程推动变革性的工业创新,改善系统效率和用户体验。主要研究方向有:人因研究与用户体验、复杂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等。
(3)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方向致力于培养跨学科人才,旨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城乡巨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注于生态设计思维、环境友好设计和人地协同创新。涉及学科广泛,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社会设计与服务设计,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全球生态系统与地方人类需求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创造低碳、循环、宜居的可持续环境体验的创新型设计干预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生态系统与栖息地设计、社会设计与场所营造、数智赋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育等。
(4)人因工程与智慧交互空间:团队融合人因工程学和智能交互技术,基于建筑和城市物质空间要素和物理环境要素,通过深入理解人的行为、需求、能力和限制,结合先进的技术,设计出更加舒适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交互空间。并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角度,试图对建筑室内外环境与机械、电子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做出整体思考,建立各种可能的未来空间模型。
(5)亚洲城市与聚落历史:团队致力于新技术条件下,一带一路国际视野下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与遗产保护实践。团队融合亚洲建筑史、遗产保护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视角的亚洲聚落史建构,中国视角的建筑理论与批评,数字人文方法等方面有突出积累,并深入参与城市更新、建筑双年展等项目。
(6)宜居城乡精细化治理:团队依托城市设计特色学科方向,融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科领域,致力于建构“基础研究-实验创作-设计治理”的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体系,近年来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承担50余项城市设计及相关实践项目,获得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与设计奖项。
(7)时空行为与数智规划:团队专注于理解和改善城乡居民行为模式与空间布局之间关系。旨在通过分析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行为)和社会感知,通过综合考虑个体行为、社会需求和空间资源,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创新,实现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团队在时空行为与社会感知、交通与土地利用 、公共空间与社会福祉、场所计算等方向上有突出的积累和优势。
(8)大数据会计与决策:针对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和企业智能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系统性影响,瞄准会计学科发展前沿,对于基于大数据的投资与创新决策、企业智能化管控、金融创新与风险预警等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理论研究,聚集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为深圳地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助力。主要研究方向有: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智能化会计与企业管控、智慧金融与风险预警。
(9)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主线,突出深圳特色,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高质量发展问题,集中学院在健康经济学、创新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等方向的优势力量解决重大经济发展需求。
以名师领航树立育人典范
金广君,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当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实滋技术等。曾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法人)。兼任中国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常务理事、 深圳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顾问,《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杂志编委。曾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长春市人民政府城市设计总顾问。获得深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级领 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金广君教授是我国首批赴美学习城市设计的学者之一,《图解城市设计》一书曾是国内一线高校教材,《当代城市设 计创作指南》对中国城市设计创作实践影响巨大,为推动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及实践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振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管理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来学部主任,CJ学者讲席教授,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A类人才,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冲世界一流前列人文社科专家组专家。曾任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温莎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中山大学访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百人学者特聘教授。马教授主持过多次国内外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领域内顶级期刊的学术论文,并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和跨国企业提供咨询规划, 曾连续5次获评加拿大温莎大学杰出研究学者(每三年评审一次),也是温莎大学选出的职业中期科研成就奖获得者。他2024年被ScholarGPS评为全球商业谈判领域的顶级学者之一,也是全球排名最高的华人谈判学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谈判与冲突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商业伦理,跨文化管理等。他的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邱信贤,哈尔工业大学(深圳)未来设计学院教授、特聘院长,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 美国UC Berkeley引进长聘教授,博导,策展人。现任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数字创新设计中心常务副主任,智能环境与数字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委员、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学术委员、美国身体觉知设计协会新世代联盟设计师等学术职务,常年担任国际与全国性建筑与设计类竞赛评审。
关金平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长聘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任交通部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及装备行业研发中心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高水平交通Bridg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ers大会组委会主任委员、欧盟文化道路项目国际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出行行为与政策、城市与交通系统分析、交通AI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交通协同发展等。在美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十年,曾在诺奖得主McFadden的团队从事科研工作,曾任麻省理工大学(MIT)智能交通系统实验室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心理系兼职研究员。2015年同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联合培养博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学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9年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方向学士。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MIT技术攻关等项目5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研项目10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等论文50余篇;拥有国际发明专利7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等8项、MIT多元杰出奖及教学优异奖等;研究成果受到诺奖得主、院士等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
郭湘闽,哈尔工业大学(深圳)未来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第一届教学名师,南粤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智技术支持下多尺度空间场景的设计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先后任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IUAV)客座教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深圳市国资委咨询专家、深圳市南山区人大财经监督咨询专家、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专家。